历史总有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的地方——原来2001年足协就曾出台“国脚保护令”,结果那届世预赛,国足在米卢的带领下,最终成功闯进了世界杯决赛圈。
如今20年已经过去,足协主席陈戌源的“国脚保护令”,有何玄机?笔者认为,应该是为了复制20年前的成功经验,让国足打进2022年的卡塔尔世界杯。
据足球报的报道:“2001年十强赛前,由于首轮甲A就有10名国脚受伤,当时的足协紧急出台了三项措施:国脚们要尽量避免受伤;加大对比赛中故意犯规或恶意伤人行为的处罚力度;各俱乐部还要注意不要伤及其他球队队员,若伤到国脚,必须给足协一个交代和内部处理结果。”
可以看出,当年是因为首轮甲A比赛中有多达10名国脚受伤才惊动足协,出台了这么一个“国脚保护令”。如今陈戌源则未雨绸缪,更近一步,在新赛季还没开打之前就号召各中超俱乐部保护好国脚。
目前足协还没出台具体的“国脚保护”规定,但笔者希望这个规定能尽快出台,免得俱乐部乱猜,执行姿势不一,裁判也没有统一的执法尺度。对此,记者潘伟力建议:“对国脚犯规,无论轻重,直接红牌”等等。
如何保护好国脚——既能让国脚在比赛和训练中踢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和最佳状态,又不让他们受伤?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是中超各俱乐部的最新研究课题!
足球报认为这是一个“悖论”!足球报写道:“所谓的保护,是一个悖论,国脚如果因为想保护自己,联赛不敢拼,表现不佳,俱乐部势必不会再让他出场;而失去了位置,水平难以保障甚至下滑,国家队还会再要他吗?”
其实这就是一个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到底是国脚是踢出来的,还是先有国脚然后再踢球?
一、国脚是踢出来的?
那么就要有充分的竞争,发挥每名球员的最大主动能动性,让更优秀的球员在相互竞争中脱颖而出,从而被国足主帅相中,当上国脚。
二、先有国脚再踢球?
如果是这样,那就等于封堵了其他目前非国脚球员进国足之路,你们踢得再好也不是国脚。要知道,国脚都是从非国脚成长起来的,而且国脚资格也不是永远不变的,状态不好时或者年纪大了,都会退出国家队。
足球报提出某种隐忧。他们认为在“保护国脚”的同时,足协也必须向裁判传达:国脚和其他队员在比赛场上是平等的精神,“否则,又有可能因为对‘保护国脚’的理解不当,而造成裁判工作中的另外一种‘主观性’,就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了。”
谁是国脚?踢得好的就是国脚。
国脚是实干家,是靠踢球踢出来的,而不是一种雷打不动的“位置世袭”。联赛中的每名球员都是潜在的国脚,只有当他们踢得比同位置的竞争对手更好时,他就是国脚。只有打通球员进出国家队的上升通道,在充分竞争下国足才能有进步。
温室里的花朵才需要特别的保护。
怕就怕在这种“保护”的思想下,会出现如下怪象:俱乐部不敢大胆使用国足球员;国脚本人又因怕受伤而畏手畏脚,在联赛中出工不出力;在比赛中,普通球员因怕伤着了需要“保护”的国脚,从而对国脚有意避让等等情况。
这一系列情况的影响下,联赛竞争力和精彩程度迅速下降,很有可能会造成国脚本人竞技水平下降+联赛水平下滑,最终让“保护令”的效果适得其反——国足的水平越来越差了。
成功的经验可以复制吗?如果可以,国足也不至于20年都无缘参加世界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