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举国上下,正沉浸于巨大的悲怆之中。
因为他们的迭戈走了。
对,阿根廷有很多个迭戈,但能让所有阿根廷人悲伤如斯的,只有那一个迭戈。
对世界足坛而言,他们失去的是一位球王;对各国球迷而言,他们失去的是心中的偶像;但对阿根廷人而言,他们失去的,是一位民族英雄,是活着的神明,是他们自己的上帝。
在阿根廷,假如官方宣布马拉多纳的头像将被印在比索上,民众都会觉得都合情合理。甚至这件事本身,就是民心所向。
在马拉多纳宣布退役一年后,在1998年10月30日他38岁生日当天,在阿根廷的罗萨里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宗教“马拉多纳教”成立了。
在很多人看来这简直不可思议甚至无法理解,然而如今,“马拉多纳教”在阿根廷已经拥有教众十数万。
即便是球迷,你也很难想象,有一个国家会集体崇拜一名球员到如此痴狂的地步。
在马拉多纳去世后,阿根廷政府总统府宣布阿根廷全国哀悼三天,降半旗致哀,而马拉多纳的灵柩,将在阿根廷总统府玫瑰宫停留48小时,并举行国葬。
在这之前,阿根廷只为7位前总统和5届F1世界冠军、传奇车手方吉奥举行过国葬。
而今,为了马拉多纳,阿根廷决定第9次进行国葬。
马拉多纳之于阿根廷的重要性,无须多言。
在阿根廷人眼中,马拉多纳的形象,早已超脱足球运动的范畴。
在每届世界杯结束之后,国际足联总会选择一个主题,制作一部官方纪录片。比如1958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球王降临》,1970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世界在他们脚下》,1982年世界杯官方纪录片《进球》……
1986年,马拉多纳率领阿根廷夺得世界杯,那年的世界杯官方纪录片,英文名字叫《Hero》,中文译名有两版,一版被直译为《英雄》,但我更喜欢它的另一个名字——《一个人的世界杯》。
那年世界杯上,群星闪耀:乌戈·桑切斯、普拉蒂尼、劳德鲁普、莱因克尔、苏格拉底、鲁梅尼格、别拉诺夫……而在这一连串终将被永远镌刻在世界足坛史册上的名字中,迭戈·马拉多纳无疑是最闪耀的那颗星。
也正是这届世界杯,让马拉多纳成为了阿根廷的民族英雄,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阿根廷的足球之神。
那一年世界杯上,阿根廷7场比赛6胜1平未尝败绩,作为球队绝对核心的马拉多纳居功至伟。
但早在阿根廷人击败西德捧起世界杯之前,马拉多纳已经完成了他从国家队核心到民族英雄的进化。
1/4决赛上,阿根廷和英格兰狭路相逢。
这场比赛,并非仅仅是一场足球对抗。
1982年4月到6月,阿根廷与英国之间爆发了马岛战争。那是冷战期间规模最大、战况最激烈的一次海陆空联合作战。
这次战争,最终以阿根廷人的失败告终。
战争难免带来仇恨的种子,而1986年世界杯上的这场8强对决,对于阿根廷人而言,无异于马岛战争的延续。
比赛开始前,这场较量,就已经超脱于足球运动的范畴了。
时势造英雄,马拉多纳,则成为了那个被命运选中注定成为阿根廷英雄的人。
这场比赛中,同时诞生了世界杯历史上最具争议甚至是最卑劣的进球,和最伟大最精彩的进球。
打入这两粒进球的,都是马拉多纳。
比赛第51分钟,阿根廷斜传球吊入禁区,英格兰人造越位失误,马拉多纳和英格兰传奇门将希尔顿同时冲向了皮球落点,身材矮小的马拉多纳本不可能在高空球的争夺中击败高大的希尔顿,然而他却做到了——用他的手。
这个进球其实并没有骗过多少人,但很遗憾,那些被它骗过的人中,偏偏有当值主裁判纳塞尔。
然而就在这个充满争议的进球过后5分钟,世界杯历史上最伟大的个人表演就发生了。
马拉多纳在阿根廷后场接到队友传球之后,一路带球挺进60米,连续过掉5名英格兰防守球员之后,又带球晃过希尔顿,再度破门。
十六年后的2002年,国际足联官方网站上的世界最佳进球评选中,这次伟大的个人表演,被选为世纪最佳进球。
这场比赛,最终阿根廷凭借马拉多纳的两个进球,2比1击败了英格兰。
这一夜过后,马拉多纳,成为了阿根廷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民族英雄。
从一个彻头彻尾的旁观者来看,这两个进球,恰恰像是马拉多纳矛盾人生的真实写照。
没有人能否认他的伟大,就如同没有人能够反驳连过6人世纪进球的精彩;但同时也没有人能否认他的阴暗面,就像没人能为上帝之手洗白。
对阿根廷人而言,马拉多纳是天才,是英雄,是伟大的代名词,是永远的神。
但同时,对另一群人而言,马拉多纳是个充满争议性的存在,他嗜酒如命,烟不离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个瘾君子。
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所有了解这位球王的人,都会百分之百的相信,真的会有一类人,他们的一半是天使,而另一半则是魔鬼。
他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书写着伟大的传奇,但他也用他混乱的私生活伤害着自己的身体。
但从始至终,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在退役之后,无论是作为足坛球王还是作为南美政坛的活跃分子,马拉多纳永远都显得精力旺盛,似乎他从来没有想过,让自己停下来,休息一下。
美国作家乔恩·李·安德森在他的代表作《切·格瓦拉传》中,对这位出生在阿根廷的古巴革命领导人有这么一段评价:
切·格瓦拉不只是个革命家,其实他是个艺术家,重要的是,他一生都在一往无前地燃烧生命。
而一生视切·格瓦拉为偶像的马拉多纳,似乎也恰好可以用这句话来作为他一生的写照。
只是,无论你是爱他,或者恨他,你都不得不承认,再也不会有下一个马拉多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