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 —— 龚自珍《病梅馆记》
一些所谓特殊的审美情趣 影响了梅花交易的规则,而生意人“以求重价”遵循之,其结果是,梅皆病。
1
当玛丽琳与詹姆斯,尤其是玛丽琳将个人的情感、意愿形成规则与体制,这个家庭已是病梅馆。
为了让最宠爱的孩子莉迪亚成长为他们所期待的样子,他们不余遗力的斫直,删密,锄正,莉迪亚终成病梅而殇折。
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开篇:“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一句话将读者带入故事,并引发思考。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一开始他们不知道莉迪亚死亡的事实。
当噩耗传来,他们不知道莉迪亚为什么会死。
“案子”迟迟未破找不到凶手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莉迪亚的死竟与自己相关。
他们期待的情感所构筑的体制扼杀了莉迪亚,可他们却浑然不觉。
2
他们为什么没有一丝察觉?因为这源于自私,自私到他们眼中只有自己的意愿与期待,并将莉迪亚视为实现自身意愿与期待的载体。
这种自私又从何而来?看到莉迪亚机器人一样”是的,是的,是的“,他们没有任何察觉吗,表面上仿佛缺少见微知著的能力,而深层原因是他们潜意识中的本我已经绑架了自我。
他们的潜意识中一个要与众不同,一个要融入群体,这种潜意识越长久就越强烈,强烈到他们的潜意识超出了他们的操控范围,并将意识踩在脚下,牢牢控制了他们。
潜意识中的意愿没有得到实现,他们被痛苦所包围,而潜意识有自我保护机制,会找到其他方式释放痛苦。
很不幸,莉迪亚遗传了两人太多的特质,这也是她在三个孩子中最受“宠”的原因,自然成为与玛丽琳与詹姆斯的潜意识自我保护机制的牺牲品。
而詹姆斯同时找到了另一个途径,就是与路易莎陈的地下恋情,在与自己同是黄皮肤的路易莎陈的身上找到部分群体感。
因被潜意识所控制,失去了理性的玛丽琳与詹姆斯对莉迪亚的反常举动真的就没有感知了。
而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却能从莉迪亚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就能知道她的感受,而这才是家人应有的正常反应。
3
作为父母的玛丽琳与詹姆斯的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
人是社会环境产物,他们的潜意识源自集体潜意识,那个年代的种族主义与女性歧视是罪魁祸首。
当时情形下的社会体制与詹姆斯和玛丽琳的个人意愿冲突而不可调和,这种积蓄的能量在孩子出生后,逐渐形成了无形的具有牵制作用的情感体制。
潜意识中的本我由本能与欲望操控,自私并追求满足,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夹杂在他们对莉迪亚的“呵护”中。
4
这种情感体制是如何运作的?那就是通过权威暗示来达成。
父母对儿女的权威天然存在,玛丽琳和詹姆斯与莉迪亚的日常交谈内容不是成为医生,就是要多交朋友融入群体,所送的礼物基本都是医学类,交友处事类的。
作为体制下的个体,莉迪亚要做的就是服从,“是的,是的,是的“,这种情感体制表面好像是爱,但实则绵里藏针,莉迪亚扑向母亲怀抱本应得到的温暖被刺痛所替代了。
权威的暗示既是强制,像是精神上的绳索,一圈一圈地越缠越紧,直到窒息。个体的服从会慢慢淡去自我,直至抹去自我。
5
灵魂与精神需要自由,有了自由才会有思想,更何况对于莉迪亚这个处于青春期的孩子。
莉迪亚想要的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放任,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的自由。
玛丽琳与詹姆斯一手建立的情感体制,却试图把莉迪亚的灵魂和成泥,并雕塑成他们想要的样子。
莉迪亚为什么不抗争?因为她很爱她的母亲。
玛丽琳给莉迪亚的母爱却如玻璃般易碎,这迫使莉迪亚只能小心翼翼地呵护。
玛丽琳曾离家出走,莉迪亚发过誓如果母亲回来,她会完全顺从母亲,所以她担心哪怕是心平气和的沟通都可能让她失去母爱,沟通都可能变成伤害的时候,莉迪亚只能沉默。
还记得小时候听到父母吵架,你有多难受吗。
父母是孩子的天,是孩子最为珍惜的。母亲离家出走,可想而知这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
这种情感体制的最大杀伤力在于它会让人自我束缚,自我伤害。
6
米兰昆德拉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女士在一九五一年布拉格的斯大林式审判期间被捕了,并因为一些她没有犯下的罪而被判了刑。
这位女士靠着非凡的勇敢拒绝“寻找自己的过错”,十五年之后她被彻底平反,放了出来,出狱后她的儿子已经二十六岁了。
有一天米兰昆德拉去看他们,母亲在生气,愤愤然地在哭泣,而原因竟是儿子早晨起晚了。
米兰昆德拉跟她说,“干吗为这么一件小事动怒?为这么一件事值得流泪吗?你过分了!”
让人想不到的是儿子代替母亲回答“不,我母亲没有过分,我母亲是个优秀勇敢的女人。她在所有人失败的地方顶住了。她希望我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是的,我起得太晚了,但我母亲指责我的,是更深刻的东西,那就是我的态度,我自私的态度。我愿意成为我母亲希望我成为的样子,这一点我当着你的面向她承诺。”
党没有能够在这位母亲身上做到的,这位母亲在她儿子身上做到了。
她逼着儿子跟那个荒谬的指责认同,去“寻找自己的过错”,还公开认错。
米兰昆德拉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微型的斯大林式审判。假设这位母亲回家的时候儿子是十六岁,这位少年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呢?
7
我们换个角度,如果莉迪亚是自私的,她可能会与母亲争吵。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玛丽琳会是什么反应?
玛丽琳本来就难以承受个人理想破灭所带给她的精神打击,如果在孩子莉迪亚身上再次实现自我人生理想的愿望也破灭,以玛丽琳的个性很可能再次离家出走或是精神崩溃。
即使出现其他的状况,会有多少不是极端性结果的可能?
莉迪亚宁可选择死亡,也没有选择伤害母亲,可以说莉迪亚用她的超我拯救了被潜意识中的本我所控制的母亲,两者在精神意识的层面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8
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则生命易逝。小说做了一次严谨的论证——莉迪亚唯一的出路既是死亡。
莉迪亚内心的自我拯救在母亲玛丽琳那是死路;在父亲詹姆斯那原是半条死路,当莉迪亚发现父亲与路易莎陈的地下恋情时,这无疑也成了条死路;哥哥内斯考上了哈佛,迫不及待地逃离这个家,这也是条死路;邻居杰克喜欢的竟是哥哥内斯,这也是条死路;妹妹汉娜尚小…… 所有的门都已关闭。
无法在沉默中爆发,莉迪亚选择了在沉默中死亡,用死亡发出了无声告白。
玛丽琳与詹姆斯夫妻二人期待的重心都在莉迪亚身上,而莉迪亚的哥哥内斯,未受到太多情感体制的牵制,他的思想是自由的、无限的,他的脑海中是月球、太空......他可以有自己的爱好与追求,最终内斯考上了哈佛。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栽柳柳成荫,这真是一种反讽。
玛丽琳做学生时内心抵触母亲给她画的条条框框,在一次英文测验中,她写道,“反讽—— 对事物的预期和现实结果之间的矛盾的嘲弄。” 结果得了A,真是一语成谶。
9
凡事无绝对,正如期待。
良性的期待是抽象的,期待孩子过得好,过得幸福,让他们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给的是一个空间。
具象化的期待却是有害的,你长大要成为一名医生,你长大要做市长等等,因为这是在压缩思想与精神空间,这会让孩子的灵魂变得畸形,在强大的压力下,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看到有的评论说这部小说没有故事,或者说故事平淡。也许是读者的角度不同、取舍不同,而我更倾向于情感的不同,因为敏感的读者未被情感体制所束缚,他们翻开这本小说的时候,眼前已是波澜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