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通NBA直播 请输入您要搜索的专题...

长征七号火箭数字化副主任设计师李澍:做岗位上的“普通一兵”

时间飞逝,转眼间,李澍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所属总体设计部工作已经有九个年头,“一直感觉自己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自己爱做的事。”谈及九年来的工作感受,李澍如是说。一个岗位只要适合自己,就是一个可以为之挥洒汗水和发挥才能的舞台。在这九年的时光里,他和同事们在一个战壕里摸爬滚打,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遇到挫折时的苦涩。“9年来,我为能成为大家中的一员,感到幸运和自豪,也一直坚持为热爱的事业做出更大的努力。”他说。

做专业技术领域永远的“学生”

参加工作之前,李澍满怀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数字化专业工作。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想的太简单了,专业上,他还有太多的课需要去补,工作上,他觉得自己的能力还十分欠缺,巨大的挫败感袭之而来。李澍并没有完全丧失信心,暗下决心,一定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在领导和同事的积极帮助,他向老同志学习、查找文献、自己摸索,在不断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努力地去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几年下来,他和同事们成功地突破了装配仿真领域的多项技术,实现了专业上技术的不断的完善和改进。经过日积月累地钻研,通过利用仿真手段,他在大型地面试验和靶场流程仿真分析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将装配与流程仿真从一个个独立的工作串成了一个完整的仿真体系,适应了开展大规模的流程仿真试验的需求。

此外,李澍还通过程序的开发让原本繁复的工作简单起来,实现了利用姿控数据、动力学分析数据以及设计三维模型对起飞过程的自动化和精细化分析。他将动力学分析手段引入到装配与流程仿真中,突破了和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联合仿真技术,扩展了装配仿真专业领域的技术手段。

“多年的工作下来,在技术上我始终认为,不要嫌研究的点小,点再小,只要有研究的价值,我都会付出自己百分百的努力。”提到这么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李澍说道,“不要觉得自己已经做的足够好了,在专业技术上,我永远是一个‘学生’。”

在型号实践中实现自我

刚入职的时候,李澍对组里的一位老同志的话印象特别深刻。“作为一个合格的仿真人员,我一定要和设计人员一样了解产品,甚至要比他们更了解。”这也成为我做型号仿真工作的重要信条。

在CZ-7和YZ-1A首飞前,李澍和他的团队一起完成了CZ-7靶场数字合练、动力系统试车流程仿真、全箭全箭仪器设备维修性仿真以及箭地接口协调性仿真等多项大型仿真试验,帮助型号在实物生产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了型号现场工作的进度,并且在发射场现场对多项现场工作的完成进行了预示和风险分析。

“仿真的需求来源于型号,仿真也必须能够在型号中去应用。所以,干型号的工作,从来不会害怕花时间。”回想到他一直以来钻研的仿真工作,李澍说:“几年来,我在多个型号中完成了多项仿真工作,技术上有难度,我想办法去适应解决,进度上紧,加班加点也要完成。”

这些年来,李澍先后参与完成了CZ-5、CZ-7、CZ-11等型号的几百项仿真分析试验,这些工作涉及到型号研制,一点都马虎不得,从仿真开始前的协调、输入条件的确认、仿真过程中的技术途径突破和验证、仿真后的复核、仿真的输出及协调任何一个环节他都认真对待、不厌其烦,“在型号仿真工作中,我实现了自我。”李澍说。

2016年6月25日,在海南文昌,当CZ-7火箭一飞冲天的时刻,李澍在现场激动得热泪盈眶,那一刻,他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多年来持之以恒的工作所带来的价值。

做好专业技术带头人

时光倒回到2018年,在这一年,李澍凭借多年的努力工作成为了一名班组长。但是很快,他就从角色转变的新鲜感中掉落出来,进入了痛苦的角色转换中,“面对千头万绪的新的工作,我就如同“瞎子摸象”一样,一点一点探索,适应新的角色。”李澍回忆道。

现在的李澍,已经逐渐找准了自己的新定位,“班组长与其说是一名管理者,不如说就是一个专业的领路者”,他认为,他不能再满足于埋头干好自己的工作,而是要学会解放思想,去全面地思考技术方向。

于是,他牵头组内avidm4.0平台的升级改造论证工作,为实现产品研制数据的统一管理,以及未来先进的型号研制协同模式的实现提供工具支撑。面对今后的工作,李澍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和大家认知的转变,“我要和组里的同事们一起,努力拼搏,迎接新的挑战。”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通讯员董佳莹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

相关集锦

相关录像